近日,《武漢晚報》推出了優良家風的系列報道,其中蔡甸的“馮氏包子”一家令人印象深刻。
  “馮氏包子”的令人驚奇之處,不在於對工藝的恪守,而是一守守了150年。做包子的手藝再難,人也學得會,但對手藝的珍惜,對商道的敬畏之心持續150年,而且居然堅持下來了,在中國特殊國情的小手工業行業中,實在很罕見。
  若調遠焦距來看我們現下所處的時代,在縱軸上,以馮氏家族歷史來說,近150年,是中國曆史翻天覆地的150年,一個家族能沿襲自己的營生長達150年都算奇跡,更何況是賣包子這樣“廣納天下客”的服務業。在價值觀上,中國人更是經歷了激流迴旋的150年,政治不斷影響價值觀,搖擺的價值觀也不斷影響著一代代人的道德座標。
  而在橫軸上,最近30年是物質飛速發展的30年,也是商品經濟對價值觀衝撞最激烈的30年。民眾的法制意識滯後,道德自律又經歷過歷史空檔,出賣“精神信仰”而換取“突然致富”,成為一種普遍現象。“良心油條”、“良心面”等本應平常的事物,在當下成為稀缺品,成為新聞,是因為精神信仰成為稀缺品,良心成為稀缺品,道德自律成為稀缺品。
  把“馮氏包子”放入這樣的時空座標中,便可知它的貴重處。馮家祖訓所謂“見俏不趕,見滯不丟”,實際上是“老老實實做人,依著良心做事”的基本原則,這種處事原則,本來就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準則,在手工業及商賈人家,它就是商道,在讀書人家,它就是修養,在農民之家,它就是人品。也可以說,在中國人的傳統教育中,這就是為人的普世準則。正因為普世,這樣的道德準則,才能穿越時政變遷,時勢變幻,歷久彌新。
  有資料說,馮氏包子貴為蔡甸名牌,可是它的利潤乘以產量,一年下來一家人辛辛苦苦也只賺得下5萬多元。是的,這是如今大多數人的算賬方式,用人民幣來結算所有事物。
  對比今年的“3·15晚會”來看,利潤驚人的生意真的有很多,但有信仰的生意不多;能賺很多錢的人很多,能賺錢、但有原則有規矩去賺錢的人不多;能在生意中獲得賺錢快感的人很多,能在生意中獲得道德回報的不多。“馮氏包子”優良傳統和保持這一“家風”的態勢,不恰恰就是中國企業轉型後,所需要努力的方向麽?  (原標題:優良家風是傳統的普世道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u67quprj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